《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千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千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
原本以為網路上應該有,所以就沒作筆記,結果好像是原創的沒被放上來。
比較接近的是王強的圈子圈套,曾上書店排行榜,目前我沒有買。
--------------------------------------------
憑印象寫下當時的講解,以及轉貼比較相近意義的文章
-----------------------------------------------
程不 識與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是太守,但兩人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基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不是帶領大軍 團作戰的優秀統帥,他冒險傾向很強,要麼大勝,要麼大敗;而程不識呢,就極其穩健,他不像李廣那樣帶五千人就深入敵後,能擊潰五萬敵人,他的一萬人就只能 當一萬人用,但他紀律嚴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從未讓匈奴人討過便宜,也就是從未吃過敗仗,是個常勝將軍。
在西漢時期,程不識的名氣甚至還在李廣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漢史的專家以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司馬遷沒有寫過?「程將軍列傳」。那麼,這個程將軍的「公關宣傳」做得不夠好,但他的結局比李廣好多了——「李廣難封」,李廣沒有封侯,最終憤而自殺。
---------------------
龍城飛將 李廣
他在那時有個封號 飛將軍 李廣
他是中國歷史上,無論在任何朝代歷史家在列歷代名將之時,他絕對都會被列入,而且絕對是前三名,可是妙的是,李廣這輩子從來沒打過一場勝仗!!
從來都是敗軍之將,卻萬世被視為中國十大名將之首,悲劇英雄啊。
他會成為悲劇人物,也真是「萬般皆是命 半點不由人」吶……….
有兩個原因。
第一
他太出名了。
他 年輕時就以力大無比及箭術舉世無雙在漢朝與敵對國家匈奴(現在東歐國家匈牙利的遠祖)名聞遐邇。他年輕時的傳奇故事太多,以至於匈奴聽到他是這次帶隊將 軍,就派出三、四倍的兵力,別的漢朝將軍可能匈奴人愛理不理,頂多派出數目相等的軍隊,但知道是李廣領軍,不敢小看,甚至派出三、四倍的兵力,這樣一來, 李廣老是以弱勢兵力對抗對方主力,哪能不敗?別的將軍反而因為匈奴主力都去打李廣了,反而有機會打勝仗。
第二
政治勢力的壓迫
漢朝皇帝姓劉,皇室所在的長安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當時稱為「關中」。
李廣則出身於「關東」的軍人世家。
關中是山西一帶,古稱長安,在更早的秦朝稱咸陽,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一帶,好比說,北美十三州為美國最早的政經中心,北美十三州就像那時的「關中」。(那些死洋基Damn Yankees瞧不起任何其他地方的人)。
劉氏是關中的死洋基,對關東地區(現今山東、河北一帶)的軍頭們很忌憚,劉家皇室很怕這些關東的軍人(如同老羅斯福跟麥克阿瑟搞不好,杜魯門跟麥克阿瑟更搞不好;軍人罵:你們搞政治的只會出一隻嘴教我們軍人去死;政治領袖罵:戰爭太重要了,不能交給將軍們……
………..),所以漢武帝對李廣很不放心。
漢武帝打仗重用的是他的皇親國戚,(like King of England always use York family or
Lancaster family….not some outsiders),像是衛青,霍去病,這些都是他的親戚,而不是關東的軍人們。
但關東軍又是軍隊的骨幹,漢武帝也無法將關東軍頭們完全排斥。
所以漢武帝不給李廣足夠的兵力,也從不讓他主導戰略。
龍城飛將就這般一輩子無法施展抱負,最後他在塞外軍中自殺。
程不識與李廣的作風
英雄為何失敗
文章來源:http://www.youthren.com/Class/zhidao11/001541301.html
我一直對中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雖然上大學時追趕熱門報考了經濟系,但閒暇時間還是喜歡讀歷史書。這些年,寫了許多財經方面的文章,在歷史方面也總有創作 的衝動。最近,我剛寫完了一本新書(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5月份上市);書名叫做《圈子》,講述的是中國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藝術。
Drate註:作者說的《圈子》不知是否由王強所著的關於IT圈的那本《圈子圈套》?
這本書與我們雜誌當然沒有什麼關係,我想說的是寫這本書時對幾個歷史人物的感想。
前兩個大家比較熟悉,是劉邦和項羽。當年的楚漢相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項羽為什麼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那小子?結果,「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被劉邦這個地痞無賴逼得「時不利兮騅不逝」而自刎烏江。
我 仔細分析對比了這對冤家的出身;性格,可以說—正是項羽的英雄氣概導致了他的失敗:他貴族出身,少有俠名,且有萬夫不擋之勇,愛面子,意氣用事;他自視太 高了、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和心上,對手下的謀臣武將也不怎麼重視,反正自己厲害,有自己就夠了。結果;韓信跑了,「亞父」范曾也被這個傻小子給氣跑 了,「豎子足與謀」——如果項羽有點謀略的話,何至於有漢家數百年江山?而劉邦是一個底層出身、集厚黑之大成的混混(當然也有許多性格上的優點,在此不一 一敘述),他不是英雄,但是一個很實際的成功者。
還有兩個可以比較的有趣的人物一西漢時期的兩個將軍:李廣和程不識。飛將軍李廣的知名度很高;司馬遷與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好朋友,司馬遷為李廣寫了篇「李將軍列傳」,使李廣流傳千古。而與他同時期的另一位名將程不識卻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程 不識與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是太守,但兩人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基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不是帶領大軍團作戰的優秀統帥,他冒險傾向很強,要麼大勝, 要麼大敗;而程不識呢,就極其穩健,他不像李廣那樣帶五千人就深入敵後,能擊潰五萬敵人,他的一萬人就只能當一萬人用,但他紀律嚴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從 未讓匈奴人討過便宜,也就是從未吃過敗仗,是個常勝將軍。
在西漢時期,程不識的名氣甚至還在李廣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漢史的專家以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司馬遷沒有寫過?「程將軍列傳」。那麼,這個程將軍的「公關宣傳」做得不夠好,但他的結局比李廣好多了——「李廣難封」,李廣沒有封侯,最終憤而自殺。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也就是說失敗的英雄很多,而很多成功者並不一定就是耀眼的明星英雄。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結論是:英雄因為自己有些本事,就很有些性格和意氣(包括讀書人的書生意氣和浪漫理想主義),受不得委屈,使不出手段,最後往往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落一個悲劇下場。
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有傲氣就容易失敗。我們可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如果總是失敗,也算不得是真正的英雄了吧?在今天的生意場和職場上,也許做一個成功者比做一個英雄更有吸引力。
多年前,我的公司團隊中曾經有一個合作夥伴,他年紀比我大,很有才華,但也很有個性。我們開辦公司時,我說服其他合作者,把他拉了進來,設想大家一起做些事情。但結果並不如意。
這個老兄是北京本地人,家境一直不錯,加上自己有些才華,所以歷來我行我素,一言不和,即可拂袖而去——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最後,我們分手了:大家還是好朋友,但不能近距離合作共事。直到今天,他仍在家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相反,我的另外幾個合作夥伴,多有相似的經歷;我們很小就離開家到外地求學,家境的艱難;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就是在現實中學會妥脅,學會承受 委屈,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學會與人溝通解決問題。我們沒有退路,也就沒有耍脾氣、鬧意氣的資本(當然這些都不牽扯到做人的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只 是做事情的技術層面),一路走來,許多的坎坷與委屈早都被我們消化掉了。
今天的社會,競爭更為激烈,合作更為重要。而更多的沒有經受過挫折與打擊的獨生子女登上社會大舞台。我們應該有骨氣,有個性,但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卻不能有太多的意氣用事,內可以方,外則一定要圓。」
做人可以活出自己獨特的精彩來,要做事情,就不要有太強的英雄氣概:受點委屈,妥協一次,也無妨!
比較接近的是王強的圈子圈套,曾上書店排行榜,目前我沒有買。
--------------------------------------------
憑印象寫下當時的講解,以及轉貼比較相近意義的文章
-----------------------------------------------
程不 識與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是太守,但兩人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基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不是帶領大軍 團作戰的優秀統帥,他冒險傾向很強,要麼大勝,要麼大敗;而程不識呢,就極其穩健,他不像李廣那樣帶五千人就深入敵後,能擊潰五萬敵人,他的一萬人就只能 當一萬人用,但他紀律嚴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從未讓匈奴人討過便宜,也就是從未吃過敗仗,是個常勝將軍。
在西漢時期,程不識的名氣甚至還在李廣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漢史的專家以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司馬遷沒有寫過?「程將軍列傳」。那麼,這個程將軍的「公關宣傳」做得不夠好,但他的結局比李廣好多了——「李廣難封」,李廣沒有封侯,最終憤而自殺。
---------------------
龍城飛將 李廣
他在那時有個封號 飛將軍 李廣
他是中國歷史上,無論在任何朝代歷史家在列歷代名將之時,他絕對都會被列入,而且絕對是前三名,可是妙的是,李廣這輩子從來沒打過一場勝仗!!
從來都是敗軍之將,卻萬世被視為中國十大名將之首,悲劇英雄啊。
他會成為悲劇人物,也真是「萬般皆是命 半點不由人」吶……….
有兩個原因。
第一
他太出名了。
他 年輕時就以力大無比及箭術舉世無雙在漢朝與敵對國家匈奴(現在東歐國家匈牙利的遠祖)名聞遐邇。他年輕時的傳奇故事太多,以至於匈奴聽到他是這次帶隊將 軍,就派出三、四倍的兵力,別的漢朝將軍可能匈奴人愛理不理,頂多派出數目相等的軍隊,但知道是李廣領軍,不敢小看,甚至派出三、四倍的兵力,這樣一來, 李廣老是以弱勢兵力對抗對方主力,哪能不敗?別的將軍反而因為匈奴主力都去打李廣了,反而有機會打勝仗。
第二
政治勢力的壓迫
漢朝皇帝姓劉,皇室所在的長安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當時稱為「關中」。
李廣則出身於「關東」的軍人世家。
關中是山西一帶,古稱長安,在更早的秦朝稱咸陽,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一帶,好比說,北美十三州為美國最早的政經中心,北美十三州就像那時的「關中」。(那些死洋基Damn Yankees瞧不起任何其他地方的人)。
劉氏是關中的死洋基,對關東地區(現今山東、河北一帶)的軍頭們很忌憚,劉家皇室很怕這些關東的軍人(如同老羅斯福跟麥克阿瑟搞不好,杜魯門跟麥克阿瑟更搞不好;軍人罵:你們搞政治的只會出一隻嘴教我們軍人去死;政治領袖罵:戰爭太重要了,不能交給將軍們……
………..),所以漢武帝對李廣很不放心。
漢武帝打仗重用的是他的皇親國戚,(like King of England always use York family or
Lancaster family….not some outsiders),像是衛青,霍去病,這些都是他的親戚,而不是關東的軍人們。
但關東軍又是軍隊的骨幹,漢武帝也無法將關東軍頭們完全排斥。
所以漢武帝不給李廣足夠的兵力,也從不讓他主導戰略。
龍城飛將就這般一輩子無法施展抱負,最後他在塞外軍中自殺。
程不識與李廣的作風
英雄為何失敗
文章來源:http://www.youthren.com/Class/zhidao11/001541301.html
我一直對中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雖然上大學時追趕熱門報考了經濟系,但閒暇時間還是喜歡讀歷史書。這些年,寫了許多財經方面的文章,在歷史方面也總有創作 的衝動。最近,我剛寫完了一本新書(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5月份上市);書名叫做《圈子》,講述的是中國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藝術。
Drate註:作者說的《圈子》不知是否由王強所著的關於IT圈的那本《圈子圈套》?
這本書與我們雜誌當然沒有什麼關係,我想說的是寫這本書時對幾個歷史人物的感想。
前兩個大家比較熟悉,是劉邦和項羽。當年的楚漢相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項羽為什麼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那小子?結果,「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被劉邦這個地痞無賴逼得「時不利兮騅不逝」而自刎烏江。
我 仔細分析對比了這對冤家的出身;性格,可以說—正是項羽的英雄氣概導致了他的失敗:他貴族出身,少有俠名,且有萬夫不擋之勇,愛面子,意氣用事;他自視太 高了、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和心上,對手下的謀臣武將也不怎麼重視,反正自己厲害,有自己就夠了。結果;韓信跑了,「亞父」范曾也被這個傻小子給氣跑 了,「豎子足與謀」——如果項羽有點謀略的話,何至於有漢家數百年江山?而劉邦是一個底層出身、集厚黑之大成的混混(當然也有許多性格上的優點,在此不一 一敘述),他不是英雄,但是一個很實際的成功者。
還有兩個可以比較的有趣的人物一西漢時期的兩個將軍:李廣和程不識。飛將軍李廣的知名度很高;司馬遷與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好朋友,司馬遷為李廣寫了篇「李將軍列傳」,使李廣流傳千古。而與他同時期的另一位名將程不識卻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程 不識與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是太守,但兩人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基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不是帶領大軍團作戰的優秀統帥,他冒險傾向很強,要麼大勝, 要麼大敗;而程不識呢,就極其穩健,他不像李廣那樣帶五千人就深入敵後,能擊潰五萬敵人,他的一萬人就只能當一萬人用,但他紀律嚴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從 未讓匈奴人討過便宜,也就是從未吃過敗仗,是個常勝將軍。
在西漢時期,程不識的名氣甚至還在李廣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漢史的專家以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司馬遷沒有寫過?「程將軍列傳」。那麼,這個程將軍的「公關宣傳」做得不夠好,但他的結局比李廣好多了——「李廣難封」,李廣沒有封侯,最終憤而自殺。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也就是說失敗的英雄很多,而很多成功者並不一定就是耀眼的明星英雄。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結論是:英雄因為自己有些本事,就很有些性格和意氣(包括讀書人的書生意氣和浪漫理想主義),受不得委屈,使不出手段,最後往往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落一個悲劇下場。
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有傲氣就容易失敗。我們可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如果總是失敗,也算不得是真正的英雄了吧?在今天的生意場和職場上,也許做一個成功者比做一個英雄更有吸引力。
多年前,我的公司團隊中曾經有一個合作夥伴,他年紀比我大,很有才華,但也很有個性。我們開辦公司時,我說服其他合作者,把他拉了進來,設想大家一起做些事情。但結果並不如意。
這個老兄是北京本地人,家境一直不錯,加上自己有些才華,所以歷來我行我素,一言不和,即可拂袖而去——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最後,我們分手了:大家還是好朋友,但不能近距離合作共事。直到今天,他仍在家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相反,我的另外幾個合作夥伴,多有相似的經歷;我們很小就離開家到外地求學,家境的艱難;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就是在現實中學會妥脅,學會承受 委屈,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學會與人溝通解決問題。我們沒有退路,也就沒有耍脾氣、鬧意氣的資本(當然這些都不牽扯到做人的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只 是做事情的技術層面),一路走來,許多的坎坷與委屈早都被我們消化掉了。
今天的社會,競爭更為激烈,合作更為重要。而更多的沒有經受過挫折與打擊的獨生子女登上社會大舞台。我們應該有骨氣,有個性,但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卻不能有太多的意氣用事,內可以方,外則一定要圓。」
做人可以活出自己獨特的精彩來,要做事情,就不要有太強的英雄氣概:受點委屈,妥協一次,也無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