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0

不環保的宗教 簡述


位於台北縣三芝鄉的富福頂山寺,整間廟都以貝殼跟珊瑚打造而成,目前因為土地等等問題,即將於2年後整個拆除遷建到富基漁港邊。(圖/陳志東攝影)
 

記者陳志東/台北報導˙攝影
2005/08/02 10:34

貝殼廟緣起
要到北海岸三芝地區找「貝殼廟」,那是無論如何找不到的。一般的觀光地圖上不會顯示有這家廟,沿路的指標也看不到所謂的貝殼廟,因為貝殼廟的真正名稱叫做「富福頂山寺」,或俗稱「十八羅漢洞」,所有的路標與地圖只看得到這兩個名稱。

富福頂山寺主要祀奉濟公活佛、十八羅漢與聖母娘娘,管理委員陳小姐指出,他們一群人原本都是位於台北縣三重市富華街123號「富福社」濟公師傅的 信徒,20多年來大家都會選「爐主」,由所有信徒輪流將濟公師傅迎回家供奉。大約7、8年前,輪由現任的主任委員「李樹欉」先生擔任爐主。李先生擔任爐主 之後1年,到了開始要重新選爐主的時候,濟公師傅卻透過扶乩乩童告訴信徒:這麼多年來四處輪流被供奉到處奔波,祂累了,不想再搬家了,因此希望弟子找個地 點幫祂蓋間廟,讓祂可以安頓下來。

在濟公師傅指示下,李先生於是開始四處找地,終於找到三芝這個地方。富福頂山寺現址原本是一家傳統三合院,在李樹欉先生與屋主商量後,屋主同意拆屋蓋廟。整個廟最開始只是鋼筋水泥建築,沒有什麼特色。直到民國88年間,有一天濟公師傅又透過乩童告訴大家這麼一段歷史。

陳小姐轉述濟公活佛扶乩指示說,曾有一輩子祂下凡解救眾生,經常幫助生病眾生開立藥單治病,卻沒想到有一年,祂的這些藥單全被一個弟子偷走並在市 面上針對有類似症狀的眾生販賣且索取高價,但藥性不合害了不少人,天庭因此震怒,除了處罰這個弟子外,也怪罪濟公活佛沒有管教好並讓藥單四處流傳,因此判 罰濟公下到海底鎖在龍王宮內禁閉360年。不過,還好後來這位李樹欉信徒曾以祂的名義作過不少善事,因此天庭開恩讓祂提前在關滿240年後就假釋出來,而 祂也因此與李樹欉先生結緣。濟公表示,這些年來,祂偶爾都會想起被監禁時的海底景緻,也希望藉著這樣的景緻提醒自己不再粗心犯錯,因此希望弟子將這富福頂 山寺改建成海底世界。

在濟公指示下,信徒們於是四處蒐集珊瑚、貝殼、瑪瑙、水晶等等多樣珍寶來建廟,陳小姐表示,剛開始這些建材蒐購十分困難,信徒們都不知該去哪買這 麼多的貝殼跟珊瑚,都是透過濟公指示才順利找到。不過,等蓋到一個階段後,有人提醒他們部分所使用的珊瑚是保育類物種,因此之後也都盡量改用非保育類的珊瑚與貝殼來興建。

為何要搬家?
陳 小姐表示,這些年來因媒體報導與網路照片流傳,貝殼廟愈來愈紅,但因當初所選現址基地面積太小,停車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每當假日幾十輛遊覽車湧進,確實會 把整個山區道路都塞到痛苦不堪,加上廟內只有3間女生洗手間與1間男生洗手間,遊客時常抱怨,因此萌生遷廟想法。(圖/台北縣三芝鄉富福頂山寺貝殼廟。陳 志東攝影)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這個土地產權有點複雜。當初願意拆屋建廟的屋主其實只擁有地上權,卻沒有土地權,直到廟蓋好後真正的地主出現,眼見廟已蓋好,只 好認了,但卻不願廟方繼續擴建。陳小姐表示,問題是三重富福社的主神除了濟公與十八羅漢外,還有一尊聖母娘娘,現在一樓部分是都蓋好了,廟方一直希望增建 二樓來供奉聖母,但因地主不同意,原本廟方也希望買下這塊土地與附近鄰家土地來擴建,不過,鄰居們眼見該廟香火鼎盛,因此原本一坪1800元的土地,後來 就紛紛抬高到一坪1萬8千元,這也讓廟方因此尋覓新址遷廟。

陳小姐指出,目前廟方已在富基漁港旁找到新的土地,總面積約有1甲2分(約3千多坪),並已於今年農曆5月28日(2005年7月4日)開始動 工,預計2年之後會完工,但因現在的珊瑚與貝殼等等建材非常難找,所以等蓋到一個階段後,廟方就會開始拆除現址舊廟,要把這些珊瑚與貝殼慢慢分解後拿到新 廟組裝,也因此,要看現在的貝殼廟,僅剩的時間就是這1、2年間。

現在的貝殼廟好看嗎?
現在的貝殼廟確實有其特殊性,特別整個都由珊瑚建成的十八羅漢洞隧道走廊、還有整個以貝殼跟珊瑚打造出來的龍柱、香爐等等,讓人驚奇萬分。不過, 究竟這些珊瑚的來源為何?是保育觀念興起之前就已採下並蒐集,還是之後才被建商硬生生偷挖採下,誰也不清楚,也很難問到明確答案,因此不免讓人面對建築時 既欣喜又心驚。

目前廟方也蒐集了許多珍寶,例如兩個超大近1人高的的紫砂壺、一個將近半人高的超大瑪瑙元寶,還有多種的深海珊瑚等等,這些都是可以觀賞的重點。

陳小姐指出,貝殼廟不論求健康、求財富、求學業或事業等等方面都頗靈驗,心誠則靈。

三芝貝殼廟其實距離富基漁港不過20分鐘車程,想要前往,開車可由淡金公路淡水往金山方向21.5KM處右轉進去後,沿著「富福頂山寺」、「十八羅漢洞」等指標前往即可。電話:02-2636-7002 ; 2636-7131﹔地址:台北縣三芝鄉圓山村二坪頂69號。

另外除了三芝貝殼廟(富福頂山寺)外,彰化縣福興鄉也有一家貝殼廟(三清元宮 )



延伸搜尋

"佛教七寶"

在 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玄奘譯《稱讚淨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 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 瑙、真珠、玫瑰石;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
而同一本經書,不同歷史時期所譯的不同版本中,所說七寶也不同,以《無量壽經》為例,將漢代版本的七寶為金、銀、琉璃、水精、車渠、珊瑚、琥珀;曹魏時期 版本所載七寶為紫金、白銀、琉璃、水精、硨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寶為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寶為黃金、白銀、 璃、頗梨、硨磲、真珠、琥珀。
藏傳佛教中的七寶為紅玉髓、蜜蠟、硨渠、珍珠、珊瑚、金、銀,稱為“西方七寶”。
佛界有三寶:佛、法、僧。佛教有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硨磲、琉璃、瑪瑙。得三寶而國泰,得七寶而民安。

只將其中容易搞混的兩個材質作解說:

琉 璃︰ 又作毗琉璃、吠琉璃耶、鞞頭黎等。譯為‘青色寶’或‘不遠’。是一種類似玉的寶石。中國、日本常有人誤以為是有色玻璃。此詞古來多作‘流離’。《慧琳音 義》卷一:‘須彌山南面是此寶也。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釋髻珠雲是此寶,天生神物,非是人間煉石造作,焰火所成琉璃也。’是一種中國 古法材料,她的使用已有2466 年的歷史,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所以民間很少見。琉璃被譽爲中國五大名器之首(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 七寶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傳,只在傳說與神怪小說裏有記載,西遊記中的沙僧就是因為打破一隻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的。不過即使是明代很殘缺的工藝依然是受 到品級的保護,當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通透,所以被稱為藥玉。《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玻璃︰指古時候的天然水晶。又作薩頗胝迦、颯頗置加、塞頗胝迦、頗梨等。《慧琳音義》卷四:‘古譯雲是水精,此說非也,雖類水晶,乃有紫白紅碧四色差別,瑩淨通明寶中最上。紅碧最珍,紫白其次,如好光明砂,淨無瑕點,雲是千年冰化作者謬說也。


本站觀點:

  珊瑚礁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區,它提供許多種類海洋生物食物的來源,構築成一相當豐富的生態系,也提供許多種類海洋生物生長的棲所,孕育了許多 生物資源,為人類及其他生物所利用。我們知道珊瑚的生長條件:海水溫度在23℃~28℃之間,光照強度在大於1﹪~5﹪表面光照度(因為珊瑚通常生長於水 深20~30公尺),底質為堅硬的底質為佳,水質為清潔的海水,鹽度在千分三十三~千分三十六等條件下為宜。

  由於氣溫上升以及海洋持續酸化,到2100年時,全球70%的深海珊瑚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洋氣溫上升導致大量珊瑚失去色彩並死亡,由此導致「珊瑚 漂白」現象頻繁出現,將使包括澳大利亞大堡礁在內的世界上58%的珊瑚礁受到影響,並會危及以這些珊瑚礁為棲身場所的上千種魚類。報告認為,減少這些珊瑚 礁所面臨的其他威脅,如污染和開發也有助於增加珊瑚礁抵抗氣候變化的能力。另外麥克尼爾及其在「澳洲科學暨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同事馬提爾等共同執筆的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期刊,研究報告顯示珊瑚會用不尋常的方法(人類未知的神秘力量)來適應環境的變遷,抵禦全球的暖化現象。

因為一個濟公指示將珍貴海底資源貝殼、瑪瑙集多種的深海珊瑚等等購入建廟,那跟殺害保育動物也差不多,該廟表示未來將使用非保育類貝殼與珊瑚,還好目前只有三芝與鹿港有蓋這樣的廟。有時候只因具有特殊意義或歷史但並不合自然生態環保的東西,依然會被人們所留下來或修復。

貝殼廟因為一個濟公指示將珍貴海底資源貝殼、瑪瑙集多種的深海珊瑚等等購入建廟,那跟殺害保育動物也差不多,該廟未來將使用非保育類貝殼與珊瑚,還好目前只有三芝與鹿港有蓋這樣的廟。有時候只因具有特殊意義或歷史但並不合自然生態環保的東西,依然會被人們所留下來或修復。

雖研究報告顯示研究報告顯示珊瑚會用不尋常的方法(人類未知的神秘力量)來適應環境的變遷,抵禦全球的暖化現象。

但要為了一個人類未知的神秘信仰力量而破壞一群努力用人類未知的神秘力量來抵禦地球暖化的逐漸稀少的海洋生物,這樣我是不太能夠接受。

但不滿意就要抵制嗎?抵制誰呢?
發展出佛教七寶這故事已作古的古人?
還是大量配戴收藏宣傳功效的名人?
供應這些珍貴礦石或海洋資源去開挖的工人?


另外很有趣的是SHE在7月7日的live earth環保愛地球演唱會中SHE在MSN 活樂地球,用心守護,地球 Be Cool環保宣言做代表之一,

而許多藝人例如[S.H.E團體的ELLA(硨磲可是救了ELLA一命喔,ELLA現在可是堅持手不離硨磲喔)],[徐若萱,張韶涵,撞球天后陳純甄,柳信美]以及許多政商名流,立法委員,企業家,佛教界的[淨空,如本,慧律,聖嚴,證嚴]等等得道法師都早已經佩帶硨磲。(本段摘自某網站廣告)

但硨磲和珊瑚也是差不多要逐漸稀少,且常被人拿來做高價的雕刻藝品。
SHE宣傳環保卻做不環保的事、宣傳食物卻吃競爭對手廠商的食物的新聞,
一種很矛盾的狀況吧!(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早習慣了!)
要人吃齋不殺生,卻殺那些貝類取他們的殼做成念珠及佛教用品。
也很矛盾吧!(反正沒人點出來就算大家默許了!)

相關閱讀:
嚴正抗議電視節目誤導大家吃硨磲貝

在最後一段竟然出現證嚴法師及台灣大人物群
所以不得不搬出上次沒引用到段落文章來當擋箭牌。
本文一切只因要主題需要,
才去找主題相關的證據,
並無意詆毀任何人。

這是一種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在面對某些社會問題時,個人主義常將問題緣由指向個人,只要解決個人的問題,社會即可恢復穩定。但實際上,社會問題背後的脈落並非這麼單純。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種族主義、美醜優劣判斷和金錢至上的觀點。一堆男生或女生聚在一起,可能會討論另一個男生或女生的美醜;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學生之間常會互相比較,甚至有了排他的行為;小學生的週記可能在我的志願中寫到要賺大錢,高中生選科系要看「錢景」。
我們很習慣的將某種個人特質無限延伸而做出整體的價值判斷。比如說,因為一個人長的漂亮或帥氣而認為她或他的頭腦很好,當然也可能有另一種負面觀感,像是「胸大無腦」這句話。性別也會成為判斷的標準,如男性適合學理工、女性適合走文科;近來走紅的綜藝節目藝人「如花」,也被刻意連結「醜女=笨」的形象。這種因某種特質來做價值判準的舉動,社會學上稱為「刻板印象」或「標籤」。不論刻板印象或標籤因何種社會文化的環境而有不同判準,都指出一個事實:我們的社會容易做簡單的價值判斷,而忽略了更複雜、更深層的背景因素。

一個人的美醜不代表他聰明與否,一個人的學識也不代表他的品德良好,一個人的財富更不代表他的生活幸福美滿。但當社會忽略其他因素,而簡單的做單一因果的判定,並將此不斷重複複製下去時,這種觀念就變得牢固而難以改變。因此今天我們會因如花的「醜」與「笨」而笑;我們會羨慕有錢人「快樂的生活」,或更而效法要做個有錢人;我們會因財富而將人分成「上流」和「低俗」,也因此為什麼會有「上流美」出現在媒體上炫耀家產,也是其來有自了。

社會複製這種以偏蓋全的價值觀、文化觀、以及刻板印象概念給我們,我們也將它們不斷複製下去。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