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筆記:
- 統一企業的超商體系初期有統一麵包和7-ELEVEn,前者只要跟統一超商進貨的都可以加盟,後者是要遵守美國石油旗下的7-ELEVEn經營模式,前者優點是自由,缺點是流於雜貨舖的個體;後者反之,優點是團隊,缺點是需完全服從上級指示。
- 統一企業與法國家樂福合作成立家福公司,開設量販店,經營全權交予法商家樂福處理。
- 統一麵包部對統一麵包便利商店因約束力不大,以及種種原因,所以經過整合後,部分改成7-11,部分終止合作,這讓人想起2002年時,台糖蜜鄰似乎有些經營不善,將部分店家轉給其他便利商店。
******************************
統一企業通路發展策略
- 食品製造業先期發展策略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一日,統一企業正式成立於台南。其經營方式秉持著台南幫的特質和「三好一公道」的經營理念,和「誠實苦幹,創新求進」的企業精神,在「時時刻刻為明天經營」的策略下,除了不斷提升商品的附加價值外,並適時開拓新的事業,逐漸發展成一元化的企業集團。
初期經營麵粉與飼料的大宗物資生意,其中麵粉的副產品全部做成飼料以充分利用;後來,由於大宗物資的附加價值不高,民生價值受到政府控制,於是在58年成立食品部,因掌握上游麵粉原料,製造速食麵,成功地進入消費性產品的領域。在60年油脂部成立,除了可以供應速食麵外,黃豆提煉製油所剩餘的黃豆粉可用於加工生產醬油及飼料。62年因掌握上游飼料原料的競爭優勢,且配合研發飼料配方的需要而成立畜產部。其向前整合不但可以消耗本身所生產的原料,還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浪費。
後來統一的生產重心開始由製造中間財轉向消費品的產銷,先後成立罐頭部、飲料部、醬油部和乳品部等,且在68年更與日本山崎及船食株式會社合作,建立全自動電腦控制的統一麵包廠,直銷直營統一麵包店,但其在當時一直處於困境中。
貳、通路卡位策略之應用
在民國63年後,現今統一企業副董事長高清愿先生到歐洲參觀,發現歐洲食品公司研發新產品後,還要問經銷商肯不肯賣?高清愿先生發現{食品業的競爭將轉變成{誰會賣,誰的事業才會成功}、{技術到處都有,只要花錢就買得到,我會做、你會做、大家都會做,問題是怎麼賣出去}。於是民國67年4月,統一企業基於自有的零售出口對製造廠商的重要性,以及輔導、協助現有中小企業商店轉型的目的,成立統一超級商業股份有限公司。然而,當時統一完全沒有經營連鎖零售店的經驗,造成五月同時開幕的十四家統一超商連連虧損。
於是68年10月統一正式與美國南方石油公司簽約,以期引進7-11便利商店的經營模式。但中美消費習慣的不同,以至市場定位錯誤,到71年11月時,統一已虧損原資本額的50%,股東要求解散之聲不斷,迫使統一企業以一股換7-11兩股的代價,將其買回,並將其併回統一企業體系。經過四年的努力, 7-11由全盤的水土不服到吸收轉化,不但建立了台灣連鎖便利商店經營技術的本土化,更在75年破百店,轉虧為盈,於是76年7月統一超商再度獨立,並逐漸成為統一企業最大的通路出口,消費者資訊最大的來源,以及統一集團中的金母雞。還有另一便利商店事業是附屬麵包事業部下的統一麵包加盟連鎖店,在全國便利商店的商店數中是排名次於統一超商的。其都是由統一企業集團精心培養而迅速篡升全國最大連鎖店系統,經由{兄弟鬩牆}的過程、和集團中企業彼此間交互學習的經營技術的轉移過程,促使統一現階段已掌握全省近八成連鎖便利商店通路。且藉此優勢統一的產品可以透過自己建立起的通路得以快速、全面與全國消費者接觸;更可藉其享有在市場上的獨占地為把其它競爭企業的產品排除掉。其競爭者味全企業也是最擔心,且最極力指責的地方。或許,這是造成統一企業超越味全,使其成長快速最大的理由了。
76年9月統一與法商家樂福公司合資成立家福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超大型賣場,是經營便利商店後往下游整合的第二場通路戰。鑑於萬客隆量販店的迅速崛起,統一決定引進超大型賣場的新業態,但由於統一在這方面尚無經驗,但也不能像統一超商虧了八年才成功,於是決定由法國家樂福專業經營,以快速進佔市場。它的業績雖不如萬客隆,但它可替統一打市場、保護市場,如抑制競爭者以超低價促銷統一產品,打亂市場價格體系等方面的功能。
參、物流中心的成立
在79年9月更將統一超商的物流課獨立為捷盟行銷股份有限公司,81年6月成立統鉅企業股份有限公司,83年成立統奕包裝股份有限公司,做向前和向後的整合。捷盟行銷的成立,是因為統一超商發展至四百店左右時,發現個別送貨容易缺貨,且物流費用高,整體配送效率差,而當時國內也沒有專業的物流公司可以仰賴,因此統一為達到物流、商流分開的目的,與日本三菱與日本菱食株式會社合資成立捷盟擔負此後的後勤補給。集中採購、倉儲、分區配送,大幅降低統一超商的物流成本。
統鉅企業則是統一銷售公司之一。是由統一吸收原經銷商的地盤,與經銷商合資成立的新公司,由原區域經銷商擔任董事長,但總經理與經營權是掌握在統一的手裡。統一企業藉由資本、人事、資訊參與銷售公司經營,將統一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經營戰略滲透至銷售子公司,讓母公司與子公司的組織間關係取得一定程度的價值、資訊、經驗共享,終使其對零售商的服務支援、服務品質提高許多。則零售商對統一企業產品的銷售意願,和對統一企業的向心力相對的提升。
台灣經濟成長過程中,替國內企業創造許多商業機會,其中統一企業集團更能隨著台灣經濟環境的變化,除了不斷進行製造本業的多角化,還更成功地往下游整合其通路,促使其通路發展策略能有極大的成效,確實掌握統一企業的產品在市場的流通秩序,使得統一企業能每年穩定的成長。台灣整體經濟結構由工業型經濟轉為服務型經濟後,通路所代表的重要性更是顯著,因為統一企業已及早做往通路的整合工作,所以今日流通業的營業額已超過食品製造業了。
肆、統一的策略類型與策略本質-垂直整合/結構說
統一企業集團本屬綜合性食品業公司,因其管理者察知通路對其該公司產品在台灣市場行銷,及公司成長有深遠意義;所以其在民國68年起就陸續投入下游通路的垂直整合,並且不斷的引進最新的通路型式。
由觀察統一麵包和統一超商的經營策略中,因為零售市場上的獨佔性競爭的傾向,於是雙方均利用卡位原理來擴充連鎖體系,以降低營運成本,透過佈網策略,結合許多便利性商品來吸引各層面的消費者。對統一企業而言,雖然統一超商是公司100%轉投資,只是賺取零售利潤,而統一麵包是部門下的加盟體系,只是賺取服務利益,但在卡位與佈網的兩大原則的指引下,加上各事業體均採利潤中心制,統一企業卻因此能獲得更密集的通路,並以此為特定的營運範疇,取得局部獨佔優勢。還有加上後來成立的大型量販店、物流中心等,組成一種其特有的網路組織文化所發展出的產銷一體的經營策略。
就網路成員間的關係來看,具有以下五大特質:
第一:為求提高該公司產品在市場上舖貨率,統一以不同的行銷通路,採取所謂的流通複合策略。
第二:為了避免以上各不同的下游通路間產生的利益衝突問題,則依各通路別對公司的利益貢獻度或未來公司發展目標之助益多寡,擬定不同之行銷策略。
第三:經常推動與歐美日先進流通業者合作,引進先進業態,以帶動公司產品進入市場之速度、迅速擴大市場佔有率。並因集團傘下新興通路的成功,同時讓消費者在認知商店品牌,對其產生高度忠誠度後,也會對統一企業的產品產生良好的認知、忠誠度和信賴度;可以排斥其它競爭產品的進入,造成一個競爭者極高的進入障礙。
第四:努力經營自有行銷通路,也可以避免自己品牌受制於非傘下可控制的行銷通路,而可大大提高其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第五:此種產銷一體的價值鍊,也伴隨著三好一公道的企業文化,以連續性、不可分割性的整體服務品質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導引顧客重視統一公司的產品,認同其所建通路,且讓顧客可以到處接觸到其產品,降低顧客的轉換成本。
由上可以清楚發現統一企業在進行垂直整合後,因掌握了關鍵資源-通路,且藉由經營越來越好的通路,提高統一本身的產品品質;而且創造了規模經濟,因連鎖便利商店可以明顯發揮出採購與行銷的規模經濟;還可有效運用經驗曲線在其通路的經營上;促使其他企業不易進入此產業,因此統一在掌握了流通業的主控權,也幾乎控制了市場,且能創造市場,而進一步獲得超額利潤,且在此產業具有獨佔性。
(參考書目)
【1】莊素玉,{從鄉土到國際-統一的霸略},天下,1991年10月,pp12-22
【2】俞佩伶,{統一的二統大計},卓越,1991年5月,pp50-53
【3】許英傑,{統一企業集團與流通競爭優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4年,10月,pp58-64
【4】林素儀,{我國集團企業多角化歷程之探討:以味全、統一集團為例},
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5】安靜得,{二十五年成為全世界最大食品廠},卓越,1994年12月,pp67
*****************************************************
至於便利商店最早出現於民國65年之「青年商店」,民國68年時,統一超商開始在國內擴展,3年後約擴展至30家,大致仍處於虧損的局面,究其原因,個人認為,由於當時台灣平均國民所得水準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消費能力仍低,所以未能迅速擴展,但由於統一超商經營型態佳,且有企業集團長期財務支持,終發展成為台灣便利商店最大的霸主。至於統一麵包和統一超商加盟方式則不同,其主要採自願連鎖加盟的型態,為較鬆散的加盟方式,總部對分店的拘束力較弱,由於商店加盟意願高,家數急劇擴張,目前家數僅次於統一超商。其他如全家、OK、福客多等亦是連鎖家數較多之便利商店。根據研究指出,便利商店每人平均營業額大約45元左右,最多不超過55元,所以客人必須很多,且必須有忍受中長期虧損之打算,往往連鎖家數必須超過150家,方能達到損益平衡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