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ic:Ernest Oppenheimer 歐本海默
本文重點字:壟斷、鑽石、法院
De Beer 代表著鑽石還是流星
【文/郭宏治】
電視廣告中的俊男美女,兩情相悅地在夜裡看流星。女孩子閉上眼睛許願,再張開雙眼,發現男孩子送上一顆晶瑩閃亮的鑽石。做這支廣告的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商戴比爾斯(De Beers),而這幾年來戴比爾斯的命運似乎比較像那顆流星,不像廣告中男孩子奉上的鑽石。
七月十三日,戴比爾斯公司的代表在美國俄亥俄州法院認罪,承認操控美國工業用鑽石的價格,被罰一千萬美元。
這個案子已纏訟十年,其間,戴比爾斯因此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必須透過中間商。
戴比爾斯付出一千萬元代價後,終於可以重回美國市場。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鑽石市場,全有一半鑽石在美國出售,市值逾三百億美元。
戴比爾斯的確長期操控每年總值六百億美元國際鑽石市場。
在整個二十世紀全球未切割的鑽石原石主要都控制在他們手中,巔峰時期曾經控制達八成貨源,De Beers 幾乎是鑽石的同義詞。
不過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戴比爾斯的壟斷力量逐漸下降,至今祇控制四成五的原石。
美國這個案件正說明了這家百餘年的公司企圖扭轉局勢、開創新機 。
戴比爾斯創立於一八八八年,原本由南非慶伯利(Kimberley)礦場工程師羅德斯(Cecil J. Rhodes)主控。
一九二○年代掌握著納密比亞(Namibia)鑽石礦的歐本海默斯(Ernest Oppenheimer)取得主導權,八十多年來公司都在這個家族的控制之下。
戴比爾斯控制了南非、波札那、那密比亞、坦尚尼亞等地的鑽石礦區。
電視廣告中的戴比爾斯鑽石晶瑩耀眼,事實上,戴比爾斯長期祇做鑽石原石生意,不做鑽石成品。
一直到二○○一年,戴比爾斯才和歐洲精品集團LVMH合資,成立一家De Beers LV公司進軍高級珠寶消費市場。
戴比爾斯壟斷市場的方式很特別,除了採礦,還在倫敦設立一家鑽石交易所(Diamond Trading Company,DTC),進行原石交易,賣給鑽石加工商。
這家成立六十多年的公司交易方式很特別,一年十次交易,買方沒有討價還價的機會,賣方也不告知鑽石的原產地。
由於戴比爾斯原本壟斷了主要鑽石礦,因此其他小的原石供應商祇得來這裡交易。
透過DTC,戴比爾斯成功地操控了鑽石價格。
不過,這種交易方式在一九九○代後期開始受到挑戰。
一方面加拿大在九一年於北極圈內的鄂卡提(Ekati)發現鑽石礦,九七年開始大量開採,產值高達全球十二%(戴比爾斯控制的波札那礦區產值占全球三成,還是第一大產區),而加拿大生產的原石祇有三成經由倫敦的DTC交易。
鑽石蘊藏豐富的俄國也增加開採鑽石,俄國目前鑽石產值占全球一成九,居世界第二,俄國和第八大產國澳洲都不想透過戴比爾斯控制的倫敦交易所出售原石。
戴比爾斯面臨另一大挑戰來自鑽石商雷維夫(Lev Leviev),據《經濟學人》報導,雷維夫是烏茲別克裔的以色列人,他的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切割加工商。
原本他也是戴比爾斯的客戶,但不甘心祇做中間加工商,還想往上游的礦場與下游的珠寶零售發展,他的名言是,他生意要從「礦場到情婦」全包──業界一個流言稱,男人買給情婦的鑽石遠多於買給太太的。
雷維夫的手伸進納密比亞、俄羅斯與安哥拉的礦區,與戴比爾斯激烈競爭,而戴比爾斯節節敗退。
當然,掌握上中下游的雷維夫,不需要再經過戴比爾斯控制的DTC來買賣原石。
雷維夫的競爭優勢在於,他的鑽石王國從上游到下游,而中、下游加工廠能為礦區所在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也是戴比爾斯常被批判的一點,他們被指責在非洲等地祇是剝削廉價勞工開採礦石,再給當地政府大筆權利金支援其財政,而這些政府不少是獨裁的。
尤其像獅子山、安哥拉以及剛果等內戰不斷的國家,軍閥們就是拿開採鑽石的權利金來買武器,屠殺自己的同胞。
二○○○年聯合國決議禁止內戰多年的獅子山鑽石出口,人權團體「全球證人」(Global Witness)要求鑽石交易商不要買賣這些來自內戰地區的鑽石──所謂「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s),在交易時要註明鑽石產地,這又威脅到DTC交易方式。
去年戴比爾斯的營運仍佳,五十五億美元的營收有六億七千六百萬利潤。
不過,它的市場壟斷力量在降低,因此才需要與美國法院達成認罪協議,更積極進入美國,更直接經營市場。
畢竟鑽石產業的壟斷時代結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