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0

[關鍵字]ALDI 阿迪 雅帝

ALDI 阿迪 雅帝

簡易導讀:



本次的關鍵字為何是aldi,



因為他是全球富有的企業之一,



就目前瀏覽的部分來簡單說明,



雅帝ALDI,較其他超商產品相對便宜,

簡單經營的哲學

以簡單裝潢與設施和有限的食品種類,

概念為徹底簡單

依我理解及認同部分:

大多數人要買東西前大多數已有定見,

而節約通常是大多人選擇商品的方法,

而賣大家最常選擇的大量進貨節省成本回饋顧客,

這樣的良性循環,

讓顧客重複回店成為忠實顧客,



雖然產品多樣化與自主性會讓人有選擇的感覺,

而不喜歡選定的牌子剛好可以去附近的賣場買其他牌子,如此不會引起其他超商的紅眼。

所以我認同他們的概念。



這公司的開店目前只在歐美澳三區設點,

而法商家樂福和英商特易購都已在台灣設點

目前還沒看到為何未在亞洲設點的原因。



以下為相關資訊



======================================



雅帝ALDI奇蹟—

德國ALDI超商的簡單經營哲學



好的組織可平衡領導缺失



「局勢景氣良好與否並不是決定成敗的要素,企業領導方法才是關鍵。」



松下幸之助的這句話,一直陪伴著我,我也在雅帝深深體驗到這句話的真相。我們的確需要良好的創意,但隨之而來的往往是與企業領導、組織、及企業文化有關的事務。



若松下幸之助的這句話正確,那麼領導人員該負的責任有那些就很清楚了。這一點也在我諮詢及擔任經理的過程中一再確定,我做了八十三頁的圖,整體的關聯性也清楚可見。



公司資源(軟體及硬體)是成功的基石。他們藉由組織及領導人員相結合,流入瓶頸。瓶頸的寬窄由組織及領導人員設定,以控制流量的大小,相對的結果也會隨之改變。相對較弱的資源可藉著好的組織及領導人才導向好的成果;反之,好的資源也可因為較差的組織及領導人能力不足,使得成果不彰。在工作場合,好的組織可補償較弱的領導人力;反之,好的領導人力也可補組織上的不足。優良的組織及領導尤其對公司軟體有改善的作用。較常見的多是領導上的缺失。對公司所有人及監察委員會來說,知道這個缺點可藉由聰明的組織補強,助益良多。但所有人及監委會必須拿出魄力及實踐的決心。



在一些過渡時期,即使領導者無方向,好的組織仍有可能達到需要的業務目標。不過領導經營管理上的錯誤,常無法事先預知。但組織在開始階段就已形成,新的領導階層會適應組織,若有好的領導人員,組織也可相對調整,例如有能力的經理可以擔當更多任務,這些都不應該死板地事先規畫。這種彈性的方法在小公司或大公司內的小單位很容易運用,在雅帝,由於地區組織及其領導人員任務及權限相當,這樣的方法只有在限定的範圍內可以使用。總之,雅帝領導上可能的缺失可藉由好的權限代表及制扁平化組織來平衡。



最低限度的溝通



原則上組織的設定應該簡單明瞭,用簡單的層級制及簡單的公司運作。隨著簡單組織而來的便是成本低廉、協調的耗費較少、組織成員的必要溝通可維持在最低限度。



「組織的目的,是減少不必要溝通及協調的幅度,所以組織是對溝通問題的極端攻勢。」



---布魯克斯〈Frederick P. Brooks Jr.〉



布魯克斯是 IBM 一九六四年上市傳奇的 IBM/360 的負責專案經理。那是一個龐大的計畫,一萬多個員工多年的心血,數十年來的企業標準,電子資料處理的先峰。這個被喻之為工業史上最大的發展計畫的系統,統治電腦工業的世界市場多時。



布魯克斯在傳奇人物月刊中談到他的經驗,並列舉了一些基本知識,依據他的理論,公司內的很多單位或專案單位的成立,都應該盡可能讓各單位能獨立運作。如此一來,不必要的路徑、成本及磨擦便可避免,企劃運作的速度便會增加。如何加快企劃運作速度也成了組織內需要專業研究的問題。較不重要的是,在一個計畫要投入多少資本及人員。布魯克斯在他專案計畫的工作期間,體認了要加快企劃運作速度,並不是只多加幾個工程師就可解決。某些特定的工作只能由特定數量的工作人員來完成,就像懷孕時間為九個月,並不會因為有兩個女人來做,就減短懷孕時間。



但布魯克斯的業務長處卻未在大部份的公司引起注意。一般來說,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多狀況下,這一點沒有錯,例如主管與其工作人員的溝通,或者各部門間的協調。但是布魯克斯的終極目標卻是減低公司不同單位間的溝通協調幅度。



最典型的就是大部份公司內所存在的採購和銷售間的嚴謹分界。原則上,採購部門負責商品種類及預算。因為銷售只在確定商品種類及定價上扮演一角,很多公司就會在採購和銷售部門間設有協調機構,這種協調單位多以週會的形式出現,舉行密集且耗時的討論。



我們也可以換個方式來經營。在雅帝銷售和採購也有分界,但由於商品種類只有六百餘種,兩個部門間的關係也就與其他公司不同。業務領導群決定商品種類及價格,原則上純粹以銷售觀點來看。相對的,採購有明確的工作,確定的商品種類並向供貨商爭取最低價格。原則上這個部門在該項任務上是獨立運作的。在這樣的系統下,所需的溝通協調就很少了。



如此一來,雅帝便可避免不經濟的虛設部門和計畫單位部,一般說來,這花費都和管理費用及協調需要有關。現今很多公司常追問,某計畫單位是否有必要存在?能否刪除這些部門、節省成本?這些狀況尤其在中層管理階級常見。那些無止盡的企劃部門和系統到底有沒有用?應付實施單位和監察單位的成份恐怕多於服務顧客的成份吧!



其他公司也在吃了數十年人事磨擦的虧之後,體認這個事實。「範疇管理」成了正確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又成了缺失連連的一種複雜藝術。和範疇管理有關的問題會在「不是採購,而是銷售決定成果」一節中深入討論。



工業界在行銷部門和銷售部門也有類似的衝突。公司應該多考慮合併一些部門工作。像這樣性質類似的工作,為什麼要兩個部門來做呢?



雅帝的公司組織



雅帝組織既簡單又明瞭。就連實務單位也具明確的功能,就如同職務說明內明定的一樣。至於那些除了做些建議外,什麼事也不做的單位,在雅帝是找不到的。



一個雅帝公司有一到二個銷售經理,其下有六個地區經理,一個地區經理管轄六到七家分店。一個雅帝公司下約有四十到八十家分店運作。成長到一定程度,需要第二個銷售經理,通常就會﹁分家﹂。原公司會管理一百家店左右,第二個公司下大概還有二十五家店在運作。



行政主任的任務為管理,包括人事及資料處理。人事部對工作人員沒有直接管理權限,其功能純為行政。行政主任的任務為連繫業務委員及在遇到工作法相關的狀況時,做公司諮詢和代表。



銷售經理帶領地區經理及所有分店。他對於店該如何順利經濟地運作,負有直接責任。



中央倉儲主任,管理貨品流向、從進貨到送貨去各分店等,並包括運送車隊及倉庫的管理。



採購的主要任務為確定倉庫存量及訂貨,他控制品質,經由對市場及競爭對手的觀察尋找新的商品種類。他也指導地區性特有的商品種類。各店的進貨商品通常約有三十種,但可依狀況所需自行決定做少許變化,這些商品也常是所有分店統一的商品花色參考來源之一。



店面租貸部負責尋找適合地點、簽定租約及與租約相關事宜。



雅帝組織內最重要的是中央採購,也就是雅帝有限責任、無限責任商業公司。他們負責與供貨商交易,採購共同商品。整個北部雅帝集團只有六個採購,囊括了所有與購貨相關的工作:採購市場分析、尋找供貨商、品質評斷、商議價格及條件、簽約。雅帝採購有限責任公司則負責一些服務事項,如中央現金管理、中央統計公司比較及資料管理。



業務會談:權威傾向增加



處理公司重要的組織、政策上問題的主要決策小組是定期舉行的業務會談,參加這個會談的有雅帝地區公司的首長及行政委員會。在這個小組會加重討論如商品花色、價格政策等問題。原則上提議並不需要所有與會者的同意,只要在密集討論後能達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



很多公司所實行的集體原則或是多數原則,在雅帝不常見。雅帝很少依同意原則決定事情,也沒有所謂的多數表決法來決定事情的狀況。需要妥協的狀況很少。妥協總是次完美的,在找到完美的解決之道前總得先搏鬥一番。議題會一直被討論下去,直至有結果為止。同意制在企業政策上的弊端是很明顯的。小集團或黨派常過早有尋求妥協的準備,造成議題過早結束,避免大衝突。那些可以用來準備及分析的時間常因此被犧牲掉了。



漢斯歐勒‧韓克(Hans—Olaf Henkel),德國工業協會總裁,提倡及時「結束同意政策」。不僅是國家,就連大企業也面臨危機,因為最好的方法總在被發掘之前就被放棄了。通常雅帝的業務經理都會仔細地準備業務會談,他們也會與工作人員詳談會議議程,要討論的議題多來自於業務經理或公司層面,整個會談由行政委員帶領。多年來,在意見分歧的狀況下由委員會擔任決定性的角色,有增加的傾向。近年,在雅帝已經很少對冗長議題進行反覆的討論,以求達成決定。權威傾向增加,會談後,權限代表的舊系統及地區公司工作人員的個人權威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來源。



儘管如此,我個人認為,企業文化時間上有限的改變,並沒有為公司領導層級帶來民主。就連政策上或價格商議上常見的協調,在雅帝也不多見。討論目的是得到最好的結果,關鍵是用那一個觀點或角度去討論事情。所有參與者都要有一個共識,就算最後的結果是必須同意其他人的解決方案,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良好領導及組織基石



我在雅帝管理的期間學到什麼是良好領導及組織的基石。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幾句話來形容:



‧目標明確

‧少量及簡單明瞭的業務原則

‧完全的顧客導向

‧應用實施方法時的貫徹性

‧所有層面的細節工作



依循這些原則的良好組織可避免造成危機的發生。每個工作人員做好份內的事,是公司運作不可少的一環。趾高氣昂的老闆在這裡沒有生存的餘地,誰說上司的心情是工作的指標?



=======================================



德國阿迪(Aldi)連鎖超市傳奇 締造世界第三財富

【大紀元3月2日訊】根據美國財經雜誌富比斯(Forbes)最新公布的全球富人排行榜,比爾蓋茲以四百六十億美金資產總額照例名列第一,連續十年穩坐世界首富寶座,第二也是美國人(四百二十億美元),即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第三是德國的連鎖超市南「阿迪」(Aldi)企業(二百三十億美元)的擁有者卡爾‧阿爾伯特(KarlAlbrecht,生於一九二○年),弟弟提爾‧阿爾伯特(TheoAlbrecht),北「阿迪」則以一百八十億美元名列第十四,其實,如果兩兄弟合起來列居世界次富有望,可惜後來分家。



一九六二年,第一家「阿迪」在多特蒙德開張,當時是由兩兄弟共同經營,現在的「阿

迪」分成南、北兩邊,每年營業額高達三百多億美元,「阿迪」遍佈德國,平均每兩萬七千名德國居民就擁有一家分店,日常民生消費每四歐元就有一歐元是進了阿爾伯特兄弟的口袋。計三千七百多家分店,全世界共有分店六千四百家,且不斷在增加中。



「阿迪」(Aldi)這個名字的源由分別是由兩位大老闆的姓阿爾伯特(Albrecht)和折扣Discount所組成,意思是在「阿迪」以折扣價為基本銷售原則,既然是折扣價當然也就比外面一般商店便宜。



一開始,「阿迪」只是窮人福音,中低階層光顧的超市,「便宜沒好貨」在這裡可不見得適用,德國檢驗產品分四個等級:很好、好、普通、不好,在「阿迪」販售的商品一定至少要在「好」的標準才行,否則一經發現,就斷了後面財路,「阿迪」會立刻請產商辦理退貨,並且取消合約,根據德國「消費者測試基金會」的調查,雖然賣的是「無名品牌」,但許多民生用品和外面賣的名牌不相上下,甚至更好,在「阿迪」卻只花一半(或百分之七十)的錢,因此,成為所有德國階層的最愛,從開門到打烊經常都大排長龍,在薄利多銷的雪球效應下,迅速累積財富。



這兩位兄弟雖為德國首富,生活方式卻很「阿迪」,似乎深知「樹大招風」哲理,平日行事低調,幾乎不在公開場合露面,尤其對進貨渠道更是三緘其口,也不講究排場,他們不僅住普通私人房子,公司也很儉樸,例如北「阿迪」總公司的辦公室裡只有二十五位員工,似乎不可思議。人力雖精簡,對員工要求卻很高,在建立電腦條碼制度前,收銀員必須將六、七百種商品價錢倒背如流,顧客還沒把購買的貨品擺好,收銀員已經結算完畢,向你攤出收錢的手,效率驚人。另外,他們不聘用行銷廣告人才,把省下的費用回饋到顧客的身上也是特點之一。



「阿迪」的成功完全符合德國人儉樸、實在的生活原則,「只講究品質,牌子不重要」,由於行銷策略,



立即有效尤者想來分一杯羹,正如麥當勞之外還有漢堡王(BURGERKING),類似可口可樂的飲料百事可樂,同樣的,針對「阿迪」只有六、七百種固定產品的弱點,德國還有「利得」(LIDL)集團,他們也不甘示弱,目前全歐已有十五國的六千多家分店,去年成長百分之十二,營業額超過二百億歐元,緊追「阿迪」,「利得」最大特色是,引進公認「名牌」民生用品,但價位卻明顯便宜許多。



損失慘重的是德國一般超市和傳統雜貨店,他們被「阿迪」和「利得」聯手打跨,一九九八年以來便不斷萎縮,例如去年一年至少減少十五億歐元營業額,現在,「阿迪」和「利得」甚至利用超人氣的優勢,壓低進貨成本,提供超低價位NOTEBOOK,搶攻手提電腦市場,由此可見,「物廉價美」、創造「顧客與廠家雙贏」永遠有市場。



3/2/2004 9:18:43 PM



===================================



2005全球富豪榜



】〔自由時報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富比世雜誌(Forbes)週四公佈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茲連續十一年蟬聯全球首富,資產高達四百六十六億美元;不過,柏克夏董事長巴菲特緊追在後,資產達四百四十億美元,與比爾.蓋茲的差距縮小。



全球排名第三的富豪為印度Mittal鋼鐵公司執行長Lakshmi Mittal,資產由去年的六十二億美元爆增為二百五十億美元,增幅超過四○○%,為所有富豪之最,排名也由第六十二名躍升至全球第三,更躋身亞洲首富。



全球排名第四的富豪為墨西哥電訊業鉅子Calos Slim Helu,資產由去年的一百三十八億美元增至二百三十八億美元,增幅同樣驚人,去年其全球排名為第十七名。



全球排名第五至第十的富豪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子Alwaleed Bin Talal Alsaud(二百三十七億美元)、瑞典IKEA董事長Ingvar Kamprad(二百三十億美元)、美國微軟公司董事Paul Allen(二百一十億美元)、德國連鎖超市Aldi企業董事長Karl Albrecht(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美國甲骨文執行長Lawrence Ellison(一百八十四億美元)、美國威名百貨執行長S. Robson Walton(一百八十三億美元)。



香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資產達一百三十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二十二,為亞洲第二富豪,也是最富有的華人。Google兩名創辦人佩吉和布林去年的資產分別只有十億美元,今年拜Google股票公開發行之賜,兩人資產分別增至七十二億美元,全球排名並列為第五十五。



德國的Albertvon Thurnund Taxis為最年輕的富豪,現年二十一歲的他,目前資產為二十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三二一。



錢滾錢 富豪資產倍增



〔自由時報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富比世雜誌(Forbes)週四公佈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今年全球共有六百九十一名資產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進榜,較去年的五百八十七名增加一百零四名,富豪們的資產總和增加三○○○億美元達到二.二兆美元,創下歷史紀錄。



富比世表示,全球股市翻揚、美元貶值以及原物料價格大漲,都是今年富豪增加的原因。



去年二月至今年二月之間,美元對歐元重貶四%,美元對英鎊重挫三%,這意味持有歐元的富豪,就算不賺半毛錢,資產也會增加二十%;另外,由於全球景氣復甦,原油和鋼鐵價格暴漲,也使得這些富豪變得更加富有。



例如,資產全球排名第三的印度Mittal鋼鐵公司執行長Lakshmi Mittal,受惠於並購了美國國際鋼鐵集團及鋼價大漲,他的資產在一年之間暴增四倍以上。



據富比世統計,今年有富豪進榜的國家增至四十七國,其中包括首度進榜的哈薩克、波蘭、烏克蘭和冰島。



在亞洲部分,日本仍是亞洲最多富豪的國家;而在印度,受到軟體業強勁成長及商品價格大漲的影響,印度今年的富豪也明顯增加。



另外,全球六百九十一名富豪中,有一百三十一名是新面孔,其中美國就佔了六十九人。



而這些富豪們最喜歡居住的地方是紐約市,有三十四名富豪定居於此,其次是莫斯科和舊金山各二十人,以及倫敦和洛杉磯各十八人。



富比世說,六百九十一名富豪中有三百八十八人是白手起家,十八人沒有讀完高中,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則是大學肄業。



今年進榜的女富豪人數增至六十八人,其中七人為白手起家,包括了剛出獄的美國居家生活大師瑪莎.史都華(資產十億美元)。



富比士說,六百九十一名富豪的平均年齡為六十四歲,二十九名富豪不滿四十歲,二百二十名富豪超過七十歲。



=============================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