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簡史
地球日從一開始,就很大。第 一屆地球日是在1970年4月22日,共有兩千多萬美國人參加。參加者紛紛走上街頭,遊說美國的國會議員,現代環保運動因此展開。在1970年地球日的推 波助瀾下,社會大眾的支持導致國會迅速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清潔水法案、瀕危物種法案,以及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並且促成美國環保署的設立。最早的地球日 由威斯康辛州參議員蓋洛.尼爾生(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發起的,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草根遊行活動。 地球日長的更大了。
二十年之後,1990年4月22日,全球一百四十一個國家、兩億人參與了第一次的國際地球日。成千上萬項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種樹、地球博 覽會、清潔河川、文化表演,以及政府贊助的發起活動。許多國家的地球日活動給政府首長施壓,要求他們親自參加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史無 前例地把各國政要齊聚一堂,討論如全球大氣變遷和全球性的物種滅絕等環境議題。
地球日1990的美國運動使得美國大眾動員起來,在個人 和集體層面作出反應出環境價值的抉擇,並且廣泛得到公眾支持,全面性變革的呼聲更形高漲。從美國東岸到西岸,大約有七千萬美國人參加了四萬項地球日活動, 有一百八十萬人齊集在紐約市,另有八十萬人在華府集會。
地球日現在已經成了許多社群一 年一度的活動。地球日網絡的解決方案導向(solution-oriented)的運動方式突顯出國際環保關切的議題,並且為個人和社區提供機會,把注意 力集中於當地的環保問題上,並謀求解決之道。地球日這一天,代表了一個創造新行動網絡、或擴展強化既有網絡的大好機會。地球日事件和各項活動擴展了環保活 動的支援基礎,再次點燃起公眾的投入,並且讓每個社會部門都得以參與。
在你的社群內,地球日是一個把大眾為共同的利益集合在一起的絕佳方式,使具有長程利益的重大計畫付諸實現。許多曾經發起組織過地球日活動的人都發現,他們所投資的時間和資源,對於他們所屬的組織的努力和目標都有實質的、長遠的助益。
地球日教學
「世界地球日」是一個讓孩子與學生接觸環保議題、培養世界觀的好機會。身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可以利用下面的資源來幫助學童們思考和體會地球日的內涵。
◎
世界地球日教學指引:家長和老師們可以參考世界地球日教學指引,帶領孩子們思考一些地球日的相關課題。
◎
世界地球日學習單:讓學童們看看「地球日」的文章,然後把世界地球日學習單列印下來發給他們做練習。
◎
寫信到education@earthday.net,加入地球日教育計劃,取得免費的地球日教材。
地球日網站
【世界地球日】國際獲獎環保紀錄片 《垃圾即食物》科博館423免費播映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近年來在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發起各種環境關懷行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從二月份開始陸續推出「愛他,不HOT他-全球暖 化與節能減碳特展」、「節能減碳」系列講座……等,呼籲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不分性別、不限年齡,共同愛惜環境,守護地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將於4月23日(星期三)上午10:30,在生命科學廳多用途劇場播映獲選為今年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開幕片的荷蘭紀錄片「垃圾即食物」(Waste Equals Food),帶領觀眾看看世界各國工業設計家如何將大自然的智慧融入「永續循環設計」中,導演Rob van Hattum將親自出席與觀眾分享拍片心得。科博館每週三上午10:00以前免費入館,歡迎各級學校師生及民眾踴躍入場欣賞。
「垃圾即食 物」(Waste Equals Food)是荷蘭知名的科學新聞工作者暨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人Rob van Hattum執導的代表作品,取材自「從搖 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一書,探討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之理念,並反省今日工業設計產品對地球環境所造成之影響。導演表示,大自然以新陳代謝的方式不 斷運行,在循環過程中並不產生完全無用的「廢物」,在地球資源迅速被耗盡的今天,我們每天所生產的垃圾量與速度仍與日俱增,形成環境巨大的負荷。影片中訪 問了「垃圾即食物」這個革命性理念的倡導人-美國建築師威廉‧麥唐諾和德國生態化學家麥克‧布朗嘉,並且走訪世界知名運動品牌Nike公司等,探討在現代 工業產品中注入智慧環保設計的可能性。
這部紀錄片曾經獲得北京國際科學電影節銀龍獎、溫哥華Greennx電影節觀眾票選獎等,今年並獲選為 「2008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開幕片,Rob van Hattum導演也應邀來台出席影展開幕活動,並由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安排專程到台中參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科博館力邀下,獲得Rob van Hattum導演、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和宜蘭國際綠色影展主辦單位的同意,將於4月23日當天免費在科博館加映一場,機會相當難得。
在紀錄片播映會後,Rob van Hattum導演將和現場觀眾分享豐富的拍片經驗和多年從事自然科學報導工作的心得,歡迎各級學校師生和一般民眾於10:00以前免費入館欣賞。
-----------------------------------------------------------
因為日前一篇麻辣小龍蝦千萬不能吃,
文中另文追蹤「麻辣小龍蝦」 吃糞便長大的
提到糞便飼魚,
阿嬤又說古早鄉村還沒有抽水馬桶時,
他們那的阿兵哥就是那樣養魚的,
以及【世界地球日】國際獲獎環保紀錄片 《垃圾即食物》
「垃 圾即食物」(Waste Equals Food),垃圾=食物??千萬不要懷疑 在大自然新陳代謝的循環中 並沒有所謂的『廢棄物』。以一個便當來說, 便當中的食物吃完之後,剩菜殘渣對我們而言只是一個『廢棄物』,廢棄物在土壤裡分解,成了植物養分的來源,植物被動物吃食 而動物變成人類便當中的菜餚, 在地球資源迅速被消耗的今天,我們是否也該運用人類高度的智慧,向大自然學習waste=food的概念,嘗試發展「廢棄物再利用」和「永續循環設計」的 可能性呢?
所以,關鍵字下 糞便飼魚,
得到下面一些剪貼,
另外東森網路追追追已有介紹破解該文中所提到的謠言部份!(已剪貼到此)
簡單來說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水產一定要煮熟再吃啦!
------------------------------------
就事實與我簡單剪貼整理
第一段剪報是糞便飼魚的歷史與一些中國現代故事。
第二段剪報是「生態養殖」或「立體循環養殖」的一種部份範例
是黑心還是環保就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
中國以糞為畜糧歷史悠久
以糞便為糧的做法,在中國已幾乎應用到所有畜養的產肉動物上面。這是中國食品界的一個黑洞。雖然中藥裡面也有使用人和其他動物的糞便,如人中黃(人糞 便)、糞清(人糞汁,詳見《本草綱目.人部.人屎》)、雞屎白、夜明砂(蝙蝠屎)、望月砂(兔屎)等等,現在一些財迷心竅的中國人也會使用人糞作為速製臭 豆腐的添加劑,但這一類中藥可以不用,臭豆腐也可以不吃,但除非是戒殺生的,否則魚、蝦、豬、雞等等總難通通不沾。
中國人使用糞便 喂養產肉動物,已有悠久歷史。據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蕭璠的考證,中國人把豬圈跟人用廁所搭建在一起,即所謂的「帶廁豬圈」或「連茅圈」,讓豬可以直接吃掉 人拉出來的糞便的做法,早於春秋時左丘明撰的《國語》裡面就有記載。這種以人糞喂豬的「連茅圈」在新中國成立後還在北方盛行了很長時間,現在已較少。豬什 麼都吃,極其符合中國人天生天養(即自生自滅)的哲學,加上牠們這樣長出來的肉中國人也吃得津津有味,相信這是中國人那樣愛養豬和吃豬肉的一大原因。按此 線索,中國人愛吃狗肉,也很可能與狗較雜食並喜歡吃屎、容易飼養有關。
至於用糞便養海產的歷史,據蕭璠的考證,「可以確定最遲在北 宋中晚期時,至少在某些地區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利用人畜糞便來作魚塘裡的肥料了。」今天,中國南方一帶不少魚塘上面依然搭有茅廁,給海鮮提供新鮮人糞尿。人 糞尿在養殖業中依然地位崇高。據中國出版的《新編實用養魚手冊》:「糞肥是池塘成魚養殖的主要肥料,常用的糞肥以人糞尿肥水效果為最好,其次是家禽糞便, 再次是家畜糞便。家畜糞便中,豬糞好於牛糞。」無怪在香港市場上來自中國大陸的魚、蝦,往往滲出一陣陣的糞便氣味,怎樣用水清洗都沒有用。幸而這些海產煮 熟後,特別在一些薑蔥的配料下,糞便的味道並不明顯。
以糞為畜糧有助殲滅競爭對手
人糞尿之外,中國養殖者對以糞便 為魚、畜糧的應用組合十分豐富,當中對雞糞的應用尤為廣泛,其次是豬糞。市面上專以雞糞喂產肉動物為題的書就有好幾本,如《雞糞飼料生產利用技術》、《雞 糞再生飼料》等。雞糞可以喂魚、蝦、豬、鴨,甚至草食性的兔、牛、羊。動物又可以互吃對方的糞便,如豬糞喂雞,雞糞也可喂豬;雞糞喂牛,牛糞也可喂雞;豬 糞喂牛,牛糞也可喂豬;雞糞喂兔,兔糞也可喂雞;甚至讓動物吃回自己的糞便,如豬糞喂豬,雞糞喂雞,兔糞餵兔。而吃糞最多樣化的要算是魚了,中國養殖者除 了較常喂以人糞、雞糞、鴨糞、豬糞和牛糞之外,鵝糞、羊糞、狗糞等等什麼都掉到魚塘裡。
因此,中國養殖者往往同時養殖或畜牧幾種產 肉動物,或再輔以種植,務求「物盡其用」,省回大筆飼料費,並稱此為「生態養殖」或「立體循環養殖」。他們把這些動物糞便叫做「非糧飼料」,並設法以這些 賤價的「非糧飼料」盡量取代昂貴的正常飼料。這種暴利經營已經造就了好多暴發戶。央視國際曾介紹過千島湖的養殖明星徐廷忠。
二○○ 四年徐在當地一小型水庫,投放鰱、、鯉、鯽等種苗八萬條,但一天就吃掉幾千元的魚糧,非常肉痛,於是在水庫上游搭建鴨棚,天天把鴨子趕到水裡拉屎。但 「魚總是不大」,徐請教農業局諮詢專家,原來八千隻鴨子的糞便不夠吃﹗於是他增加到一萬八千隻,鴨糞夠吃,魚就「長得很快,大起來了」。在中國靠這種「生 態養殖」發大財起家的,最著名是身家過兩百億人民幣的希望集團劉家兄弟劉永好和劉永行,他們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把鵪鶉蛋的成本降低到和 雞蛋差不多,並曾擁有一千萬隻鵪鶉,獲譽為「鵪鶉大王」,最後把一千元的本金變成了一千萬元。
------------------------
塘魚品種如何混養
混養是充分發揮水體生產潛力,合理利用飼料,提高魚塘產量的重要措施。混養,首先要考慮魚塘的立體利用,即考慮上層魚如鰱、鱅魚,中層魚如草魚、邊魚、團 頭魚方,底層魚如黑鯇、鯉魚、鯪魚、鯽魚、鯔魚等的合理搭配。其次,要考慮魚塘中飼料的充分利用,如放養濾食浮游生物的鰱、鱅魚,攝食各種植物的鯇魚、邊 魚、團頭魚方,攝食螺、蜆、蚌的黑鯇,攝食底棲動物及挖食底泥中雜物的鯽、鯉魚,攝食有機碎屑及著生底泥表面藻類的鯪、鯔魚等。
一、鯇魚與鰱、鱅、鯪魚混養
以養鯇魚為主的魚塘配養鰱、鱅、鯪魚,對各養殖品種都有利。由於鯇魚的食量大,體重500克的鯇魚,一晝夜可食500克草料,但其腸道缺乏纖維素酶,未經 磨損的植物細胞,不能消化吸收,因此,在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的草料。這些糞便排入水中,等於向池塘施肥。如果單養鯇魚,水質很快就變肥,而不適於鯇魚 本身喜清水的習性。混養鰱、鱅魚則正好可以利用鯇魚糞便肥水培育浮游生物,作為鰱、鏞魚的餌料。鰱、鱅魚吃掉浮游生物,降低了池水的肥度,對鯇魚生長有 利。這樣搭配放養,既提高飼料利用率,又增加魚塘產量,降低生產成本。
黑鯇主要攝食軟體動物,如果以養鰱、鱅魚為主的魚塘沒有混養黑鯇,就會使螺、蜆、蚌等大量繁殖,從而消耗池水肥分,減少浮游生物量,影響鰱、鱅魚的生長。因此,在以養鰱、鱅魚的池塘中,每畝可混養5~10尾黑鯇,以控制螺、蜆、蚌的繁殖。
邊魚、團頭魚方和鯇魚的食性大同小異,但前兩者的攝食量比鯇魚少,所以,邊魚、團頭魚方與鰱、鱅魚混養也是利多弊少。
二、鯉魚與鰱、鱅魚混養
鯉魚攝食有機碎屑及底棲動物,它和鰱、鱅魚無竟食的矛盾。鯉魚喜翻動底泥尋食,加速底泥的肥分分解,對鰱、鱅魚生長有利。但是鯉魚的食性與鯪魚大致相同,如果放養過多,將對鯪魚生長不利。因此每畝池塘只能混養鯉魚10~20尾。
三、肉食性魚類的混養
生魚和紅眼鱒是肉食性魚類,以小雜魚蝦為食。由於雜魚在池塘中會消耗大量飼料,因此,每年冬季能幹底的成魚池塘,每畝可混養當年孵化的生魚或紅眼鱒30~40尾,以控制野雜魚繁殖。但種苗池不能混養生魚,以免吞食小魚種。
四、鰱魚和鱅魚的關係
鰱魚和鱅魚的食性也有矛盾的一方面。雖然鰱魚以食浮游植物為主,但也攝食部分浮游動物;鱅魚以食浮游動物為主,也攝食浮游植物,而浮游動物又是以浮游植物 為餌。因此,兩者放養的比例不當,就會相互影響。以養鱅魚為主,一般鰱魚每畝總體重應控制在20~30公斤以下。如以養鰱為主,鰱和鱅魚的放養比例為 3~5︰1。
總之,在混養幾種魚時,要發揮互利作用,避免矛盾關係,才能達到高產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